时间:2022-09-14 08:39:03 | 浏览:1721
前两篇文章仓仓与大家分享了云南“人少景美有历史有美食“的古镇系列之和顺、建水。
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回头看看哦。
今天仓仓跟大家分享的这个古镇,位于大理,但却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理古城。而是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白族历史的文化名镇。它叫喜洲,喜洲古镇位于云南大理的北部,西倚巍峨苍山,东临湛蓝洱海,隋唐时期被称为"大厘城",南诏时期"十睑之一"。
它是滇藏茶马古道上一颗低调而生辉的明珠。名气虽不及大理、丽江、香格里拉、西双版纳,但洱海边通透的阳光却将她照射得明丽生辉,洗濯得清新脱俗。
1941年冬,客居昆明的老舍经大理北上来到喜洲,对这个洱海边的古镇赞叹不已,在《滇行短记》里这样写道:“ 喜洲却是个奇迹。我想不起,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,见过这么依面的市镇.....道很整齐,商店很多。省图书馆,馆前立大理石牌坊,字是贴金的;有警察局,省像王宫似的深宅大院,都是雕梁画柱。有许多祠堂,也都金碧辉煌。’”
一到喜洲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棵枝叶繁如盖的大青树,高约十二三米。白族人认为,大青树是一个村庄兴的象征,因此又把它称作“风水树”。
喜洲村头的这两棵树,年代已经很古老。两棵树一阴一阳,一棵萌发另一棵落叶,周而复始,交替繁荣;一棵结果另一棵永不结果。
劳动间歇时,村民常在树荫下的小憩;“绕三录”的长蛇阵般的队伍要绕着它狂着它狂欢;就是村上的人死了,送葬的人群也要朝着它绕一周,并把纸幡插在树下烧毁,藉以寄托死者对村庄的依恋。
大青树下,几只雪白的鹭鸶在湖面上时而嬉戏亲昵,时而竞相游动。远方错落有致的雪峰,映在碧绿的湖水里,煞是好看。
从正义门进去,88院白族民居建筑闪烁着白族建筑工艺熠熠之光。走在青石铺筑的路上,徜徉在古镇温润的意境里,在诗意中感受时间的恍惚。
以四方街为中心的民居,白墙黛瓦,黑得坚决,白得透彻。白墙素画,浸润着草木的青涩味道与丹青意境,檐角流泻下来的阳光,擦亮了朦胧的记忆。斑驳的青石墙壁中,印证了喜洲昔日的繁华。
“仿佛是到了英国的剑桥,街旁到处流着活水;一出门, 便可以洗菜洗衣……有像宫殿似的深宅大院,都是雕梁画栋。有许多祠堂,也都金碧辉煌。不到一里,便是洱海。不到五六里,便是高山。山水之间有这样的一个镇市,真是世外桃源啊!”这是老舍先生笔下的喜洲。
喜洲古镇内有独树一帜的明、清、民国乃至当代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筑群。这些鳞次栉比的民居庭院,古朴典雅、大方实用。
雕梁画栋、斗拱重叠、翘角飞檐、门楼、照壁、山墙的彩画装饰艺术绚丽多姿,却又格外幽深古朴,每一栋宅院都仿佛有一个叙说不尽的故事。
远远望去,整个小镇就像一座古朴典雅的城池,又像是一座巨大的民居建筑博物馆。
独具特色的造型,几近完美的结构,给人一种庄重雄浑而又不失轻巧灵透,古朴典雅而又不乏自由洒脱的质感和美感。
这是喜洲的白族民居里非常精彩的飞檐斗拱,典型的三滴水门楼制式,下雨的时候,雨滴会经过第一、第二飞檐,然后才滴滴答答地落至地面,这也意味着财源滚滚。整个门楼上有许多精美的壁画,彩色雕花,十分好看。
白族人视拥有一座漂亮、宽敞、舒适的民居为奋斗的目标和骄傲
街头,经过岁月洗礼的正义门楼,守望着巍巍耸立的五台峰。穿过古镇,犹如穿越了历史的时空隧道,让人仿佛找到了南诏古国的神韵。
随便走进哪户人家,不是白族民居传统的“三坊一照壁”,就是“四合五天井”、"一进两院(六合同春)"、"走马串角楼" ;不是门楼上遍布着石刻,就是房檐下饰满了木雕。
注目照壁上琳琅满目的题字,主人家的姓氏一目了然,“清白传家”为杨姓,“琴鹤家声”为赵姓,“邾封鲁绪”自然是倪家大院了,这些别具匠心的文化,把喜洲人文背景钩织得异常和谐自然。
主人们通常并不介意不请自来、东张西望的陌生人。他们有时还会放下手头的活儿,笑嘻嘻地告诉来客,门前的牌坊寓意何在,堂前的牌匾又从何来——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见证着并不遥远的历史,那些茶马古道上马帮如织的岁月,那些喜洲商帮叱咤风云的往事。
历史的气息穿行在老镇的每一个角落
这些民居,大多是昔日喜洲商人“荣归故里”建造的。当年,它们是喜洲人的门面。也就是说,哪家的房子越漂亮,主人家在外面挣的钱就越多。
雕花木窗
今天的许多中国商人,习惯了在国内赚钱、到国外定居,这似乎渐渐成为一种潮流。
但在过去恰好相反,商人们普遍在外经商、回家置地建房——山西商人如此,故而有乔家大院、渠家大院;安徽商人如此,故而有西递、宏村;喜洲商人,也是如此。
喜洲商帮有个特点,大多出身寒微,白手起家,信奉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。
于是,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,这座堪称弹丸之地的边陲小镇上,从电灯、电话、电报、电影、留声机到后来的收音机、自行车、小汽车,凡是时髦的东西几乎一应俱全。“小上海”的美名不胫而走。
与晋商、徽商如出一辙,喜洲商人的原始资本也不是慢腾腾窝在家乡攒出来的,而是天南海北淘来的。其中,大部分来自滇藏茶马古道。
漫步喜洲街头,当地人说,不去严家大院看看,那是白来了喜洲。
严子珍花费一生的光阴,凭借茶马古道的密匙,创立起“永昌祥”商号,创造了一个少数民族儒商的商业传奇
严家大院位于喜洲小镇中央,始建于清朝光绪32年。占地2500多平方米。这是一座多个院落套连的深宅大院。
走过翘角飞檐高大繁复的大门一进四院,就看到由北而南的两院“三坊一照壁”、两院“四合五天井”。
四个院,以“六合同春”和“走马串角楼”连贯成为一个整体,“三坊一照壁”由三幢青瓦木楼和一堵照壁围成。
院落之间有漏角、天井,四通八达,仿若迷宫。
面向天井的门窗、板壁全部都是镂空的雕刻,或喜鹊报春、或春耕秋收、或雄鸡报晓……抬眼处,房屋处处雕梁画栋,斗拱重叠,翘角飞檐,门楼、照壁、山墙的彩画装饰绚丽多姿。
曲径通幽之后,是别有洞天的另一个“四合五天井”大院,最深的后院则悄然伫立着一栋西式风格的别墅洋房。
这别墅洋房完全采用现代建筑形式,内设地下室、阳台、走廊、落地玻璃窗,四周花木盆景,环境幽雅别致。虽经岁月的洗涤,红色的朱漆门窗,大理石雕刻的白色围栏仍不失其当年风华。
谁道人生好滋味,一苦二甜三回味。大理白族三道茶,便是借茶喻世的独有茶道。
严家大院里有一个演出的小礼堂,大概有两百个座位,主要是进行三道茶表演。
白族是一个知礼好客的民族,以“三道茶”敬客,这是一种高尚的礼仪。
第一道茶,选取较粗、较苦的茶叶装进小砂罐用文火烘烤,再冲滚烫的开水。此茶虽香,却也很苦,称之为“清苦之茶”。
第二道茶,加进红糖、乳扇、核桃仁、芝麻,香甜可口,叫做“甜茶”。
第三道茶有蜂蜜和4至6粒花椒调拌,甜中有苦,苦中有甜,还夹带一丝麻辣味道,便是“回味茶”。
“一苦、二甜、三回味”,寓意着人生的历程和真谛,“三道茶”的工夫就是让人体味人生的全过程,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。
喜洲自古以来就是洱海西岸白族政治、经济、文化集中的重镇,有悠久的经商历史,是白族工商业发展的摇篮,清光绪年间,形成了驰名三迤的 "喜州商帮”。孕育了以 " 严、董、尹、杨 " 四大家为首和 " 八中家 " 、 " 十二小家 " 的民族资本家。
四方街高高的“题名坊”上,喜洲商帮“四大家”“八中家”“十二小家”默默诉说着曾经的辉煌,目注被千万双脚板打磨得光亮的青石,把一段幽深的历史融凝进去,平仄我潮涨潮落的思想。
古镇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走过的岁月
蝴蝶泉面积50多平方米,为方形泉潭。泉水清澈如镜,有泉底冒出,泉边浓荫如盖,一高大古树,横卧泉上,这就是"蝴蝶树"。
每年春夏天之交,特别是4月15日,蝴蝶树芬芳引蝴蝶。大批蝴蝶聚于泉边,